PCB工艺知识基础视频课程登录后观看
课程内容
- 一、印制电路板的发展
- 二、刚性多层印制板生产工艺
- 三、高密互连积层多层板
- 四、挠性印制板
- 五、印制板工艺要求
- 六、PCB设计对印制板工艺的影响
- 七、常见PCB工程询问
一、印制电路板的发展
●诞生期
印制板诞生期是在绝缘板表面添加导电性材料形成导体图形,称为“加成法工艺”。使用这类生
产专利的印制板曾在1936年底时应用于无线电接收机中。 日本业界最早
发现“印制板”这一技术是在1948年。
●试产期
1953年起日本的通信设备业对PCB开始重视,当时采用的制造方法是使用覆铜箔纸基酚醛树脂层
压板(PP基材),用化学药品溶解除去不需要的铜箔,留下的铜箔成为电路,称为“减成法工艺”。
1958年日本出版了书名为“印制电路”的最早的有关PCB启蒙书藉。
●实用期
1955年,日本开发出“覆铜箔玻璃布环氧树脂层压板(又称GE)”基材新材料,1965年起日本
有好几家材料制造商开始批量生产GE基板,工业用电子设备用GE基板,民用电子设备用PP基板,
已成为常识。
●跃进期
1970年,开始采用电镀贯通孔实现PCB的层间互连。这个时期的PCB从4层向6、8、10、20、40
层发展,同时实行高密度化(细线、小孔、薄板化),线路宽度与间距从0.5mm向0.35、0.2、
0.1mm发展,PCB单位面积上布线密度大幅提高。PCB上元件安装方式开始了革命性变化,原来
的插入式安装技术(TMT)改变为表面安装技术(SMT)。
●迈向21世纪的助跑期
1990年,日本IBM公司开发了表面积层电路技术,新一代的印制板是具有盲埋孔、孔径为
0.15mm一下、线宽线距在0.1mm以下的高密度积层式薄型多层板。
二、刚性多层印制板生产工艺
1、加工工艺流程
二、刚性多层印制板生产工艺
(1).覆铜基板(Copper Coated Laminate)
(2).切板
(3).内层图形转移—贴膜
(3).内层图形转移—曝光
内层图形转移—显影
内层图形转移—蚀刻
内层图形转移—去膜
(4).层压—叠板
层压—压合
(5).机械钻孔
(6).PTH(Plate Through Hole)
(7).外层图形转移—贴膜
(7).外层图形转移
曝光
显影
(8).图形电镀—镀铜+镀锡
(9).外层蚀刻—去膜
外层蚀刻—蚀刻
外层蚀刻—剥锡
(10).感光阻焊
(11).表面处理
(12).印字符
(13).外形加工
- 通断测试
- 最后检查
- 包 装
- 出 货
三、高密互连积层多层板
随着半导体芯片的高集成化,高密度安装技术的飞速进步,给PCB行业提出了新的课题。
美国在1997年提出了“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ing”的概念,意为“高密度互连”,
简称HDI板。与日本人习惯称之为“Build-up Multilayer”(积层多层板,简称BUM)
的含义相同。
积层多层板的基本特征:
1、微孔(包括盲、埋孔)的孔径≤φ0.1mm(4mil);孔环直径≤φ0.25mm(10mil);
2、线宽/线间距≤75μm(3mil);
3、非机械钻孔;
积层多层板是在普通的双面或多层印制板完成后再用RCC材料或铜箔加介质层层压的方
法加上一层或一层以上的积层之后形成的多层印制板。利用积层法形成的印制板由于上
下层导线图形间的微孔密度远远高于
1+4+1的积层板:
1+1+4+1+1的积层板:
RCC:Resin Coated Copper,“附树脂铜皮”或“树脂涂布铜皮”。
四、挠性印制板
FPC:柔性电路板 ,简称软板
五、印制板工艺要求
1、层叠结构
2、板材
材料通常按IPC-4101的要求购买。对于刚性印制板,一般推荐使用FR4覆铜箔环氧
玻璃布层压板,采用无铅工艺焊接时应需要选择兼容无铅的FR4或FR5板。
品牌型号:生益S1000-2、S1180、S1170;TUC TU-722-7
a. Tg值
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。是指聚合物材料从坚硬状态转成柔软状态的温度。
b. Z-CTE
Z轴热膨胀系数。指的是在高于或者低于玻璃化温度时产生的材料膨胀的总量,一
般用温度变化摄氏度时PPM来表示。Z轴膨胀会影响电镀孔的可靠性。Z轴膨胀较小
的材料是比较理想的材料。
c. Td
材料分解温度 。通常是指树脂质量损失、分解达到最初质量的5%,从而造成层压
失效(分层)的温度。材料分解温度越高的材料越好。
d. T260和T288
分层时间。是指材料在分层之前在某一温度下(T260=260℃、T288=288℃)没
出现分层所能够承受的最长时间。
e. PP片
半固化片,又叫粘结片。
3、铜箔
印制板的铜箔厚度选择主要是依据印制板要通过的最大电流来决定,在PCB设计加
工中,常用OZ(盎司)作为铜皮厚度的单位,1 OZ铜厚的定义为1 平方英尺面积内
铜箔的重量为一盎司,对应的物理厚度为35um(1.378mil);2OZ铜厚为70um。
阻焊油墨,是在印制板上覆盖一层永久性保护层,具有防止导线刮伤和导线、焊盘
间短路的作用,同时还具有抗潮湿、抗化学药品、耐热、绝缘以及美观的作用。
我们通常要求的1OZ或者2OZ铜厚,是指电镀后的完成铜厚。即在基铜的基础上,
电镀上一层铜之后的总厚度。
4、绿油
阻焊油墨,是在印制板上覆盖一层永久性保护层,具有防止导线刮伤和导线、焊盘
间短路的作用,同时还具有抗潮湿、抗化学药品、耐热、绝缘以及美观的作用。
我们通常要求的1OZ或者2OZ铜厚,是指电镀后的完成铜厚。即在基铜的基础上,
电镀上一层铜之后的总厚度。
3、铜箔
4、绿油
绿油品牌型号:太阳PSR-4000,绿色。
绿油厚度:>0.4mil 。
5、表面处理工艺
①锡铅热风整平
从熔融Sn/Pb焊料中出来的PCB经热风(230℃)吹平的方法。
缺点:
a.铅锡表面张力较大,容易形成龟背现象。
b.焊盘表面不平整,不利于SMT焊接。
②化学镀Ni/Au
是指PCB焊盘上化学镀Ni(厚度≥3um)后再镀上一层0.05-0.15um薄金,或镀上一层
厚金(0.3-0.5um)。由于化学镀层均匀,共面性好,并可提供多次焊接性能,因此具
有推广应用的趋势。其中镀薄金(0.05-0.1um)是为了保护Ni的可焊性,而镀厚金
(0.3-0.5um)是为了线焊(wire bonding)工艺需要。
③电镀Ni/Au
镀层结构基本同化学Ni/Au,因采用电镀的方式,镀层的均匀性要差一些。
有BGA器件的PCB必须采用镀金工艺,不可采用锡铅热风整平!
④有机助焊保护膜(OSP)
Organic solderability preservative,是将裸铜印制板浸入一种水溶液中,通过化学
反应在铜表面形成一层厚度0.2~0.5μm的憎水性有机保护膜,这层膜能保持铜铜表面
避免氧化,有助焊功能,对各种焊剂兼容并能承受三次以上热冲击
优点:
1、表面均匀平坦,适于SMT装焊。
2、水溶液操作,温度在80℃以下,不会造成基板翘曲。
3、生产成本低。
缺点:
1、所形成的保护膜极薄,易于划伤(或擦伤),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必须要精心操作。
2、透明和非金属的OSP层厚度不容易测量。
3、保存时间较短。
④有机助焊保护膜(OSP)
Organic solderability preservative,是将裸铜印制板浸入一种水溶液中,通过化学
反应在铜表面形成一层厚度0.2~0.5μm的憎水性有机保护膜,这层膜能保持铜铜表面
避免氧化,有助焊功能,对各种焊剂兼容并能承受三次以上热冲击
优点:
1、表面均匀平坦,适于SMT装焊。
2、水溶液操作,温度在80℃以下,不会造成基板翘曲。
3、生产成本低。
缺点:
1、所形成的保护膜极薄,易于划伤(或擦伤),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必须要精心操作。
2、透明和非金属的OSP层厚度不容易测量。
3、保存时间较短。
六、PCB设计对印制板工艺的影响
1、印制板的翘曲
●a、相邻层走线宜相互垂直,尽量避免相互平行走线,以便使热膨胀平衡。
① 从PCB设计的角度考虑
●b、元器件尽量均匀布局,避免重量失衡。
●c、铺铜区域均衡分布,避免层压后厚度不均匀。
●d、外层铺铜采用网格状铺铜,以减小实心铜皮表面张力。
② 从印制板加工的角度考虑
●b、芯板在进行图形制作前的烘烤处理。
●c、层压过程中造成的翘曲。
●d、印制板上线路不均匀,造成层压厚度不均或者层间断裂。
③ 从PCBA装焊的角度考虑
●b、调整对PCB产生较大热冲击的波峰焊和回流焊温度曲线。对预热、冷却阶段的温度变化斜率
严加控制,以减少多层板内各种材料热膨胀系数不同引起的翘曲。
●c、适当使用夹具对待装焊的印制板进行固定。
2、油墨涂覆
七、常见PCB工程询问
1、Ф12mil的PTH孔双面无开窗,是否照做?
●这类小的过孔,如果不盖阻焊油,在喷锡后会造成孔内藏锡珠的品质风险。
2、板子上无合适的NP孔做外形管位,建议对角空白加2个125mil的NP孔做外形管位孔?
●外形管位,即我们通常说的工艺孔。板子上未添加NP孔的情况下,也可采用PTH孔做管位,但
是 会有孔壁擦花的风险。
3、内层线路菲林孤立,各层布线密度不超过30%,请允许增加平衡铜点,距其他图形按50mil,
否则板件容易出现层压后翘曲。且存在装配后翘曲风险,且部分区域板厚会比其他有铜区
略薄,请同意?
●线路空白处增加平衡铜点,会有效改善印制板翘曲,同时也会引入一些未知的EMC问题。
4、外层线路孤立,定位点允许加保护环,环盖绿油?
●MARK点较孤立时,在蚀刻过程中容易脱落。
5、外层基铜1OZ,不控制完成铜厚?
●我们要求的“铜箔厚1OZ”,指的是完成铜厚,并非基铜厚度。